深圳市信息工程协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选择字号【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畅谈深圳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2010/6/8 11:19:00


深圳要不要限制机动车上牌?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畅谈深圳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安邦强
  卢旭阳
  杨勤
  余洪亮
  彭子媚

  低碳深圳要考虑限制机动车上牌、抬高碳企业的门槛、促进低碳经济的立法……昨天下午,最后一场“两会晶报议事厅”圆满收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人居环境委和市民代表纵议低碳发展和低碳生活,并为深圳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意见。

  主持人

  晶报民生新闻部记者 彭子媚

  嘉 宾

  政协委员、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工作处处长 安邦强

  人大代表、市和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勤

  市人居环境委污染防治处副处长 卢旭阳

  市义工联环保生态组大组长 余洪亮

  □嘉宾寄语

  安邦强:

  古代的老子曾说过“三宝”,第二宝就是俭,节俭的俭。我们要告别奢侈,从自身做起。

  杨勤:

  低碳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脚下,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实实在在地向行动中的目标前进。

  卢旭阳:

  希望咱们共同建设低碳深圳,让低碳也成为中国的一个试点。

  余洪亮:

  低碳就是要开源节流,对城市环境来讲的的话,尽量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各种消耗;对个人和家庭来说,节约就是环保。

  话题1

  低碳是一种生活方式

  晶报主持人:去年年底,全球气候峰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结束后一个新名词开始成为时尚,这就是“低碳”。虽然“低碳生活”现在已成为市民们的口头语,但为什么叫“低碳”,而不是“低硫”或者“低氧”,可能许多市民还是不了解,请卢处长给大家介绍一下。

  卢旭阳: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温室气体主要以二氧化碳为主,所以简称低碳。

  晶报主持人:那“碳排放”、“碳足迹”和“碳计算器”呢?

  卢旭阳: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科学研究,温室气体正在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简单而言,碳足迹指个人或企业的“耗碳用量”。这里的碳不同于“二氧化碳”,指的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资源消耗得越多,产生的二氧化碳就越多。就企业而言,在采购、生产、仓储和运输的供应链中,仓储和运输环节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碳计算器”是一种用来计算出行和居家碳排放的工具,计算器可将碳足迹折合成树木量,非常直观。

  晶报主持人:卢处长从专业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了低碳的一些基本知识,那我们还想问问环保义工余先生,谈谈您对低碳的理解?

  余洪亮:就我而言,低碳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有意识地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比如少穿西装,多穿比较宽松的T恤衫,使用水杯而不是矿泉水瓶,洗完衣服不用洗衣机甩干,而是用太阳晒干,等等。

  晶报主持人:不少市民认为低碳的概念是新瓶装旧酒,他们认为和原来提的环保没什么区别?

  卢旭阳:环保即环境保护,我个人理解,在广义的环保概念里,低碳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话题2

  期待低碳经济促进条例出台

  晶报主持人:深圳现在也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低碳发展,这次政协会议的1号提案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当时为什么想到把这个作为1号提案呢?

  安邦强: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此后,国务院各部委都作出了响应,深圳作为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责无旁贷地积极响应。经过讨论,深圳决定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这个问题作为政协会议的专题议事会,并为此成立两个委员会合办这个会议的主题。议事会从去年底启动至今,经过了近半年的调研,在听取了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就作为一号提案提出了,可以说,这是政协里面最重头的。

  晶报主持人:在人大的议案中,是不是也有不少关于低碳的?

  杨勤:在这次的人大会上,我和十余名代表共同递交了《关于以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尽快抓紧制定低碳经济促进条例的议案》,议案提出,深圳应该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率先组织起草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条例》并尽快促其出台,该议案建议条例包括“碳排放要成为今后干部考核,企业各项申请,融资上市、扩大生产规模等的硬性法律指标”等内容。在深圳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拥有特区立法权是发展的有利条件,但过去关外的宝安、龙岗等区不能共同分享这一“先进成果”,这次两会的一大利好就是特区内外一体化,这样一来,如果我们的立法议案通过,深圳确实出台相关低碳的法律法规,那么整个深圳都能参与其中,我非常期待。

  话题3

  建议深圳考虑限制机动车上牌

  晶报主持人:也有人担心,低碳的发展方式会影响城市的发展步伐。

  卢旭阳:过分地不切实际地追求低碳对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但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把握发展低碳经济的节奏,应该说对经济增长能够有一定的促成作用,而且可为今后的循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晶报主持人:目前来说,深圳发展低碳的难度还是不小,比如人均水资源不足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机动车保有量逼近160万辆,近半数建设用地已经开发,这些都增加了建设低碳城市的难度,应该如何来破解这些难题呢?

  杨勤:你说得非常对,难度非常大,比内地的许多城市都要大。一方面我们的增长模式是依靠投资,投资增长超过了消费增长,出口增长又高于内需的增长,然而这两个增长都制约了我们的发展模式。要想保持如此高的增长,必须要有所突破,转变现有的生活生产模式,让城市从高碳中降下来。我们现有160万辆车,还不包括外地在深圳行驶的车。有人预计,到2015年,深圳将迎来300万辆车,到那时候,我们的马路就成为了露天大停车场。如果市民们同时将车开上路,深圳就会变成一个“堵城”。而大家都知道,车辆在怠速的情况下,排放的废气是最大的,到时候深圳又该怎么办呢?

  希望深圳借助这个机会,考虑限制机动车的上牌,不能无限制地让深圳的机动车增长下去。深圳版图东西长南北窄,不像北京一环一环往外延伸,咱们只有4条主干线。这对于我们现在拥有近200万辆车的城市是远远不够的,这是我们道路交通面临的巨大挑战,随之而来的废气排放的问题,烟尘问题也很多。

  话题4

  立治抬高碳企业准入门槛

  晶报主持人:刚刚卢处长提到了深圳目前存在的一些高碳现象,请问其他几位嘉宾能否也谈谈?

  余洪亮:我觉得商场里的敞开式冰柜,上方没有盖子,冷气到处飘,很不低碳。我建议加盖一些薄膜或盖子也好,可以大大降低用电量,因为发电要排出很多的二氧化碳。

  卢旭阳:我想到的是能源方面的,主要是汽油。全世界几乎一半左右的石油产量都消耗在机动车上面,如果市民可以少开车,多坐公交,就能节约很多能源。我们留意到,很多四座轿车,甚至大商务车,车上只乘载了司机一个人,那多浪费啊!在这方面我呼吁市民学习国外的拼车做法。

  晶报主持人:这个需不需要形成一些规定呢?

  杨勤:对。立法一定要包括这个内容。通过立法鼓励企业低碳生产,鼓励我们的市民低碳生活。同时抬高高碳企业和行业的准入门槛。

  晶报主持人:卢处长提到了学习国外做法,请问,就大家所了解,国外还有哪些先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呢?

  杨勤:据我了解,有些国家对坐满4名乘客的小轿车,给予道路优先通行权,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可通过立法实现低碳的情况。

  晶报主持人:许多深圳市民中间,也越来越流行低碳的生活方式?

  杨勤:是的,深圳市民素质比较高,并且有社会责任,不少市民在生活中开始尝试低碳方式。

  余洪亮:大家在保证生活质量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尽量低碳。比如我自己,平时大部分出行都是靠自行车和公共汽车,洗澡不用浴缸,很少乘坐电梯,出门多带水杯,少用一次性的用品。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

来源:晶报

点击:2426




  [关闭]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