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信息工程协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府信息

选择字号【

印发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2007/6/13 10:09:00


 

  3.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科技管理制度。推进科技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逐步完善项目网上申报、受理、评审、查询、跟踪、评估等环节;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公开科技年度计划,完善科技招标,建立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采购制度;规范和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建立财政科技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登记制度,建立和完善科技评估和评价体系;建立科技计划管理信用体系;完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专家、科技条件、科技政策等各类科技管理信息数据库;建立科技计划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科技计划按预定目标推进。

 

  (四)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1.以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技术引进,引进一批关键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做好智力引进工作,吸引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研发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国外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服务和带动企业自主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示范基地,鼓励省内企业与外国企业开展合作创新,鼓励和支持省内龙头骨干企业与国外同行进行专利技术、核心技术、技术标准的交叉授权许可,组建平等的技术战略联盟。继续办好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使其成为省内外乃至国内外重要的技术交流盛会。

 

  2.以泛珠三角地区科技合作为重点,推进国内科技合作。积极推动泛珠三角地区科技资源共享行动、合作组建科技组群(联盟)行动、联合创新科技行动和科技人才培养行动等科技合作行动。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推进与泛珠三角地区各省区及国内其他地区基于产业、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技合作。加强泛珠科技人才交流,建立泛珠三角地区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五)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1.鼓励以形成知识产权为目标的原始创新活动,提高财政投入产生知识产权的绩效。建立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专利管理、中介服务和法律保护体系。加强专利信息开发利用,落实知识产权促进政策,支持知识产权国际化。

 

  2.制订和完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保护和促进政策,研究制订《广东省专利条例》、《广东省标准化条例》等政策法规。鼓励各行业、区域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保护网络。

 

  3.及时了解国际发明专利申请的热点和重点,挑选一些有条件的领域,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通过开发大量的外围和改进型专利,尽可能形成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而通过交叉许可获取相关专利技术,抢占产业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4.实施名牌战略,创立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树立一流品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开展品牌、商标培育、发展和保护工作,充分利用金融、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手段培育名牌产品、优秀品牌、商标;在企业培育、创建品牌和名牌过程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贷款、融资方面开辟绿色通道。选择一些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作为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创建国际区域品牌的试点,提高区域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5.加强科技攻关,在若干产业技术领域,组织相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技术标准和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通过重大成果项目带动和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应对国外技术壁垒,通过企业之间的创新优势互补加快形成技术标准,力争掌握产业和行业关键技术和标准。

 

  (六)发展科普事业和创新文化。

 

  加强全民科普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通过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咨询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多种形式,借助媒体将科技成果、科技常识和实用技术送到基层。组织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改进、小建议”等群众性自主创新活动。繁荣科普创作,推出质量高、受欢迎、影响广的科普精品。

 

  构建重视科研质量、注重诚信的良好人文环境,倡导对科学技术事业的刻苦献身精神,在科研上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营造崇尚创新、尊重个人创造价值的创新文化氛围。

 

  (七)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

 

  1.培育科研团队,壮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创新活动,重点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育和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团队。优化高等教育专业学科结构,促进理工类院校的发展,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加快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化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方面的学科建设。实施“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硕士、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大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力度。

 

  2.加大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以项目合作、兼职、讲学、聘请顾问等多种灵活形式引进各类优秀人才。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自带技术、项目、资金的优秀创新人才。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除国家另行规定外,居住证持有者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申请办理居住证。鼓励用人单位创新引进人才方式,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建设留学生创业园,以项目引进促进优秀人才的引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点击:19148




  [关闭]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