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信息工程协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规划 >> 政策法规

选择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2006/5/15 15:40:00


 第五十二条 供应商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和中标、成交结果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在知道或者应知其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出质疑。

 第五十三条 采购人应当在收到供应商的书面质疑后七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并以书面形式通知质疑供应商和其他有关供应商,但答复的内容不得涉及商业秘密。

 第五十四条 采购人委托采购代理机构采购的,供应商可以向采购代理机构提出询问或者质疑,采购代理机构应当依照本法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就采购人委托授权范围内的事项作出答复。 

 第五十五条 质疑供应商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的答复不满意或者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未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答复的,可以在答复期满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投诉。

 第五十六条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投诉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对投诉事项作出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投诉人和与投诉事项有关的当事人。

 第五十七条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在处理投诉事项期间,可以视具体情况书面通知采购人暂停采购活动,但暂停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五十八条 投诉人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投诉处理决定不服或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逾期未作处理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九条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及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

 (二)采购范围、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

 (三)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六十条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设置集中采购机构,不得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

 采购代理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第六十一条 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采购活动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经办采购的人员与负责采购合同审核、验收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

 第六十二条 集中采购机构的采购人员应当具有相关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符合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专业岗位任职要求。

 集中采购机构对其工作人员应当加强教育和培训;对采购人员的专业水平、工作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定期进行考核。采购人员经考核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任职。

 第六十三条 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标准应当公开。

 采用本法规定的采购方式的,采购人在采购活动完成后,应当将采购结果予以公布。

 第六十四条 采购人必须按照本法规定的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进行采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本法规定,要求采购人或者采购工作人员向其指定的供应商进行采购。 

 第六十五条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进行检查,政府采购当事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材料。

 第六十六条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集中采购机构的采购价格、节约资金效果、服务质量、信誉状况、有无违法行为等事项进行考核,并定期如实公布考核结果。 

 第六十七条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政府采购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其职责分工,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

 第六十八条 审计机关应当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监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采购各当事人有关政府采购活动,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六十九条 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第七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权控告和检举,有关部门、机关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及时处理。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一条 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给予处分,并予通报:

 (一)应当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而擅自采用其他方式采购的;

 (二)擅自提高采购标准的;

 (三)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机构办理采购事务的;

 (四)以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的;

 (五)在招标采购过程中与投标人进行协商谈判的;

 (六)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不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

 (七)拒绝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 

 第七十二条 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处以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与供应商或者采购代理机构恶意串通的;

 (二)在采购过程中接受贿赂或者获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三)在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中提供虚假情况的;

 (四)开标前泄露标底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点击:7536




  [关闭]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