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信息工程协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府信息

选择字号【

李毅中在科技日报发表《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署名文章

2009/10/14 10:40:00


 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形势稍好,尤须谨慎。如果麻痹松懈、应对不力,“关键期”有可能演变为“反复期”,其结果是不进则退,甚至前功尽弃。我们应倍加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坚定不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继续把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保增长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要密切关注工业经济运行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改进政策措施,力争实现工业经济全面好转。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纷纷采取行动稳定和刺激经济。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出现一些止跌企稳的苗头。但世界经济复苏将是缓慢曲折复杂的过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平息,世界经济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多变性,要有足够的估计。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世界经济出现一些结构性变化的新特征。

 第一,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调整。一是全球总需求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有所下降。近来美国储蓄率有所上升,欧盟一些国家也出现类似征兆,消费方式的变化导致总需求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会有所减弱。二是出口导向型模式面临严峻考验。国际市场萎缩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提高内需比重将成为未来出口导向型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

 第二,产业结构开始新一轮的调整升级。一是金融危机可能会使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相对弱化的格局得到一定回调。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新思路和措施,试图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新兴产业发展将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形成新一轮经济增长。二是国际产业分工加速细化。表现为产业分工向产品内分工发展。发达国家主要控制核心技术和品牌,加速将产品生产的低端环节转移外包。

 三,节能和新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和产业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每个国家、企业和个人都负起责任。金融危机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受到各国的空前重视。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同时,低碳产业发展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正凭借其技术领先优势,推动形成“碳交易”、“碳关税”等规则或准则。

 我们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有科学全面的认识。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煤炭占能源消费主体的格局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一方面,要妥善处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问题,坚持“共同负责但有区别”的原则,各国都应该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四,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深度应用将催生出一批新增长点。去年底以来,国际上一些大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实际上是新一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这一理念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对于“智慧地球”等战略应开展前瞻性研究,与国情紧密结合,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启动“传感网络”的研发应用,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初级产品影响力将提高。信息技术革命以来,初级产品产业一度被视为是衰落的行业。但近十年来,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大幅攀升,大大提升了这些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迄今为止,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稀土金属)、石油、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都超过了以往。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对能源和资源的持续需求仍很可能延续下去。影响初级产品地位提升的主要因素:一是初级产品具有更强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对初级产品构成了强烈的需求。三是全球初级产品垄断性增长,加大了供给方控制价格的能力。未来初级产品价格尽管还会有周期性变化,但影响初级产品供给的中长期因素不会随周期性变化而消失。

 上述发展趋势对我国工业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政策的着力点要克服短期困难,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面对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我们要密切跟踪,早做准备,加快进行战略布局,使我国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占领先机,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四、关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当前,尤其需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加强对危机后全球经济新格局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探索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的战略和思路。

(一)巩固和发展企稳回升的良好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紧紧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总体目标,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一揽子计划,更加注重完善落实已有各项政策措施,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点击:6622




  [关闭]  [返回首页]